國標委服務聯[2015]54號
(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交通運輸部、農業部、商務部、海關總署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、國家糧食局、國家鐵路局、國家郵政局、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、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、中國鐵路總公司)聯合印發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局(市場監督管理部門)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、公安廳、交通運輸廳、農業廳、商務廳、糧食局、郵政局、供銷合作社,海關總署廣東分署、各直屬海關,各地區鐵路監督管理局、各鐵路局:
為貫徹落實《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(2014—2020年)》(國發[2014]42號),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交通運輸部、農業部、商務部、海關總署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、國家糧食局、國家鐵路局、國家郵政局、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、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、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單位編制了《物流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(2015—2020年)》,現印發給你們,請加強組織領導,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落實措施,認真貫徹執行。
2015年7月24日
物流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
(2015—2020年)
物流業是融合運輸、倉儲、貨代、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,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、戰略性產業。標準化是保障物流運作安全便利、高效暢通的重要手段,對于提高物流服務水平,降低物流成本,促進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,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。為促進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有序開展,更好地為物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,根據《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(2014-2020年)》(國發[2014]42號)和《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》(國發[2015)13號)的要求,制定本規劃,規劃期為2015-2020年。
一、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
(一)發展現狀。
“十二五”以來,我國物流標準體系逐步完善,物流標準制修訂工作順利推進,物流標準實施成效顯著,物流標準化機制不斷完善,為物流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1.物流標準體系逐步完善。在《全國物流標準2005年-2010年發展規劃》的基礎上,根據《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,國家標準委會同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《全國物流標準專項規劃》,確立了以物流基礎通用類、公共類和專業類物流標準為主體結構的物流標準體系總體框架。交通運輸、倉儲配送、快遞物流、商貿物流、設施設備等物流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快速發展,物流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。
2.物流標準制修訂工作順利推進。“十二五”以來,我國新發布物流國家標準152項,物流國家標準總數已達466項,其中基礎通用類國家標準47項、公共類國家標準252項、專業類國家標準167項。行業和地方也積極推動物流標準制修訂工作。截至2014年6月底,我國已發布各類物流標準達794項。冷鏈物流、醫藥物流、應急物流、汽車物流等專業類物流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深入推進,專業類物流標準數量和水平大幅提升,有力地推動了專業物流的快速發展。物流全流程、各領域逐步實現“有標準可依”。
3.物流標準實施取得成效。近年來,政府部門、行業組織、相關企業積極推進物流標準實施。國家標準委組織開展了“服務業標準化試點”工作,截至目前已下達物流標準化試點43個,有效提高了物流企業參與和實施標準的能力和水平,促進了物流服務質量提升。各部門和行業組織的物流標準宣貫工作穩步推進,各領域物流服務的規范性和協同性逐步提高。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、快遞服務等一批重點標準的實施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,在加強物流企業規范自律、誠信經營、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得到了政府、市場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。
4.物流標準化工作機制不斷改善。物流標準制修訂全過程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,標準化技術組織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,標準制修訂的前期研究逐步夯實,物流標準實施監督管理機制初步建立,企業參與物流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顯著提高,有效推動了物流標準的實施應用。上海、北京、廣東、重慶等地相繼成立了地方物流標準化技術組織,形成了國家、地方、企業協同推進物流標準化工作的良好局面。
5.物流領域國際標準化工作順利開展。密切跟蹤物流領域國際標準化發展動態,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,積極采用國際先進的物流標準。企業參與物流領域國際標準制修訂的積極性明顯增強,由我國企業參與制定的《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》(1S018186:2011)等國際標準,對引導物流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?傮w上看,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。但是,由于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,尚存在標準與物流業發展不相適應、標準實施存在著“用”得不到位、使用效果差等突出問題,具體表現在:一是物流標準化工作協同推進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;二是部分領域間標準協調性有待提高;三是重點領域、新興領域物流標準尚不能滿足技術創新、產業轉型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需求;四是物流標準的實施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;五是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。
(二)面臨的形勢。
當前,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,新一輪供應鏈下的資源全球配置使得物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,“互聯網+”、高新技術的不斷創新加速了產業融合步伐;伴隨著改革全面深化、經濟轉型持續升級、產業結構不斷調整、物流市場快速發展、企業對物流標準需求日益增加等變化,特別是《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(2014-2020年)》進一步明確了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、戰略性產業地位,物流業發展對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,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面臨新的形勢。
1.全面深化改革為物流標準化提供新動力。十八屆三個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;《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》也提出要健全統一協調、運行高效、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。上述要求均需要在物流各類標準中區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定位,充分發揮政府、社會組織、產業技術聯盟、企業等各方在物流標準化工作中的作用。
2.科技進步對物流標準化提出新要求?萍歼M步促進生產工藝不斷變革、產品更新速度持續加快,并催生了一系列新興產業、物流新技術、新服務與新模式,亟需在相關領域制修訂一批物流標準,以提高采購、生產、銷售、回收等供應鏈各環節標準的協調性,保障物流服務優質、高效、穩定、便捷,推動產業融合發展。
3.關注公共利益成為物流標準化新重點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促使公共利益維護意識不斷增強,對資源節約、環境保護、市場秩序穩定、誠信建設、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,亟需在相關領域開展物流標準制修訂工作,并不斷提高標準的執行力與監管力,保證公共利益不受侵害。
4.統一開放市場需要物流標準化提供新支撐。在國家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,物流市場的統一開放、深入發展,要求打破行業間、地區間的技術封鎖和交流障礙,需要依托標準構建統一市場秩序,營造公平競爭環境,為物流市場運行提質增效提供規范化支撐。
5.經濟全球化標示物流標準化新方向。隨著國際產業轉移進程加速和我國“走出去”戰略的實施,與采購、生產、銷售、回收全球化相適應的物流模式正在形成,我國物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程度不斷加深,迫切需要從服務質量、設施設備、術語標識等方面與國際標準對接,支撐構建國際物流服務網絡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物流企業。